[11-03]专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中小学校推进“双减” 下一步要在这些方面着力

来源:人民教育 | 文字: | 摄影: | 编辑:jcjyjt2024 | 审核:
发布时间:2021-11-03 18:18

“双减”实施一百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接受《人民教育》记者专访,回顾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初心,梳理“双减”成效,总结“双减”经验,查找问题困难,展望后续推进。推进“双减”,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中小学校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让我们一起来看吕司长的回答——

“‘双减’之后,孩子们从过多的书面作业和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跳舞、打球、散步的时间多了。”“作为老师,最大的变化是时间分配科学了,时间利用有效了。”“作为家长的我们,每天都有时间和孩子陪伴‘闲聊’,倾听她的喜怒哀乐。”

这是来自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次“减负”,要求大幅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大幅压减校外学科培训,消减“剧场效应”带来的集体焦虑和压力。

落实“双减”,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关键是让回归校园的孩子们在学校学足学好,根本之策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100天来,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如何推进?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人民教育》:“双减”文件下发后,教育部在推动中小学落实中央“双减”重大决策部署方面总体进展如何?

吕玉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部署,教育部坚持把落实“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并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以“百日会战”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坚持全面系统抓、突出重点抓,坚决把中央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双减”的“一减”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主要是学校的责任;另外“一减”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与学校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中央“双减”文件强调,落实“双减”任务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凸显了学校在“双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落实“双减”工作,重点是抓好“三个提高”: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目前看,总体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一是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作业管理制度。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数据,截至10月底,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二是基本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直报系统监测平台显示,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吸引力不断增强;有10914.8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90%;748.6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9.8%。

三是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99.9%的学校做到了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促进学生学足学好。

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普遍欢迎和好评,有7713.6万家长在监测平台上以扫二维码形式无记名直接填写了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的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近六成家长表示非常满意。据中青报调查,72.7%的受访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这对中小学校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双减”工作中,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进一步强化了教书育人使命,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非常令人敬佩。


《人民教育》:从秋季开学到今天,仅仅两个月时间,中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能取得这样的成效,实属不易。教育部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吕玉刚:“双减”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涉及1000余万教师,1.5亿学生。要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大面积提质增效,必须综合施策。100天来,我们从监测系统、专业指导、定期调度、典型推广、平台服务、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发力,各地各校积极行动,创新机制,努力作为。

一是建立动态监测和推进机制。今年秋季学期是落实“双减”工作的第一学期,非常关键,教育部在暑期专门召开了各省份主管厅长研讨班,统一思想认识,部署推动各地各校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新学期开学后,要求各地各校以“深、细、严、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建立了学校落实“双减”工作信息直报平台,完善了上下联动机制,通过学校直报、动态监测、双周通报、每月调度、社会监督等方式,推动各地各校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其中,“双减”工作信息直报平台直接面向学校、社会公开进行问卷调查,精准指向作业总量和时间长度、课后服务质量等,动态监测全国各地各校落实“双减”工作情况,成为精准督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各项要求的有力抓手。

二是加强“双减”专业指导。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同时积极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方案,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 (每周五天、每天两小时)全覆盖,尽最大努力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遴选推广了两批28个地方和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典型案例。

三是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切实解决广大学生学足学好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重点解决优质资源建设、网络平台运行保障和线上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问题。部署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积极性。完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建设方案(2021—2025年)》,鼓励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分享优秀案例、开展教学、实施辅导,学生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

四是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同时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开展命题评估,切实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五是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办学活力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双减”持续深化的力量之源。教育部推动各地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创设了良好制度环境。在全国遴选建设一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召开实验区工作研讨会,推动各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人民教育》:100天来,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好做法好经验,概括起来,有哪些特点?

吕玉刚:“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教育部门日夜奋战,精心部署,中小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克服困难,积极作为,从推进层面看,主要有五个特点。政治站位高,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去落实。工作重点突出,紧紧抓住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狠抓落实。工作要求明确,切实做到应做尽做,做到位、做出成效,确保达到中央规定要求。校长教师辛勤奉献,广大校长教师表现出了强烈的教书育人情怀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特别值得赞赏。社会氛围良好,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广泛理解和认可,家庭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氛围逐步形成。


《人民教育》:在推进“双减”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吕玉刚:“双减”给中小学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因观念不到位、保障条件不充分、经验不丰富带来的问题。

在作业管理方面,少数学校还存在作业总量调控不够到位的问题,少数家长、教师对压减作业量还有些不够理解,有些顾虑,担心作业少了,知识巩固不牢。新学期开学后,虽然普遍重视加强作业研究设计,努力提高作业质量,但作业质量全面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课后服务方面,课后服务虽然普遍开展了,也基本保障了“5+2”的时间,但有的地方课后服务的水平还需要提高,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也有赖于下一步挖掘潜力,广开资源渠道。其次,一些地方、学校反映由于编制不足、教师配备还不到位,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第三,还有少数县区没有按文件规定要求,课后服务经费保障还不够到位。


《人民教育》:下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吕玉刚: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现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做到了,下一步的重点是“调结构、提质量”。“调结构”包括学科之间作业总量的统筹和不同类型作业的统筹。“提质量”就是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

一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各地已普遍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要认真总结这两个月以来作业管理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作业管理制度,健全作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化作业设计指导。教育部门要组织教研机构,加强作业设计指导,比如重庆、海南等省份分学科制订了作业设计指引,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

三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要把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设计展示、交流、评比活动。如安徽省已部署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作业设计大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作业设计能力。

四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江西等地建设“智慧作业”系统的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精准分析学情、个性化布置作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精准推送作业,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人民教育》:目前课后服务各地都开展起来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吕玉刚:下一步,在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现全覆盖。督促少数尚未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结合实际,尽快提供课后服务,同时各校的课后服务时间要达到“5+2”的规定要求。

二是推动上水平。课后服务首先要指导学生完成好作业,强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答疑,确保学生学业质量,让家长放心。其次,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挖掘潜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着力扩资源。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进一步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要发挥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的作用,还要加强与科协组织和文化、体育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发挥这些部门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如北京、上海等地探索统筹校外资源,给学校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资源。

四是保障要到位。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积极探索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合理减轻教师负担。推动各地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最近,中央有关部门正准备联合发一个通知,督促各地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到位。


《人民教育》:保证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对全面落实“双减”政策非常关键。教育部准备如何大面积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吕玉刚:教育部高度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计划今年召开全国融合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聚焦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按国家课程标准,分学科研究制订教学基本要求,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精准分析学情,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二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组织“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着力激发教师投身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持续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面向全国进行宣传展示、推广应用、转化落地。

四是强化课堂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委会以及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改革研究与课堂教学指导。

五是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共享共用,为学生自学和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人民教育》:“双减”政策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赞同。在推进“双减”落地过程中,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你认为下一步应如何推进家校社协同,为深化“双减”助力?

吕玉刚:做好“双减”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主导作用,把密切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合力。

家长应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家长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导致加重孩子学业负担。

社会要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办好基础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关心理解、支持配合。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要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提供支持,发挥好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南区行政楼
邮编:400715 邮件:jcjyjtswu@163.com
电话:023-68251794
传真:023-68251794
分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