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专家论道:AI参与下的未来教育是怎样的?

来源: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文字: | 摄影: | 编辑:jcjyjt2024 | 审核:
发布时间:2020-07-05 18:42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21世纪科技变革的新引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并已广泛运用于各个产业领域,并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近日,在广受关注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上,海内外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教育工作者等,共同就人工智能赋予教育的新动能、人工智能如何与未来的教育教学融合以及未来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展开探讨,贡献智慧。

1.jpg



教育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前所未有

根据OECD的研究调查,截至2018年,全球教育对现代技术的投入呈“井喷式”上涨,首当其中的是“虚拟实境(AR/VR)”技术,其次就是人工智能。据统计,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对虚拟实境相关技术及设备采购金额高达180万美金,对人工智能技术及设备相关的花费达80万美金,这个数字预期在2025年将分别达到1260万美金和610万美金。


2.jpg

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负责人 安德烈斯·施莱歇尔


在被誉为“PISA之父”的安德烈斯·施莱歇尔看来,教育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前所未有,技术的发展也为课堂的变革提供新的方向,人工智能能够丰富创新教学手段。他在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和一项围绕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的课堂系统时提到,这项技术不仅能够实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上课状态,同时也能作为课后反馈为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借鉴。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我国人工智能“三步走”目标,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20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教育部批准了215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同年开始,高中生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新课标教科书,让高中生掌握人工智能正确概念。

据上海开放大学2019年《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学习——上海在线学习者AI画像白皮书》调查报告显示,有88%的受访者对教育教学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仍旧存在着安全方面的顾虑,48%的受访者担忧人工智能是否真正能优化学习。不过,同时也有超过六成受访者希望人工智能能为教学提供辅助教学服务。



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正在到来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从智能推送学生精准学情和资源、AI线上互动和课堂数据分析,到智能批改、学情报告、个性化作业,从动态测评、学情分析和用户画像,甚至到后期自动拆条、录课并根据需求精准推送,实现“AI教学”全流程。在个性化学习方面,人工智能将为学生提供个人的知识图谱、薄弱知识点及最优路径和提升方案推荐等数据。


3.jpg

腾讯云与腾讯教育副总裁 王涛


腾讯云与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认为,教育服务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教育发生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资源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学校,提供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老师,人们正在实现泛在学习。师生的社会性交互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一种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形态逐步形成。

4.jpg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 袁雯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描绘了一个面向人人终身学习的智慧学境。她提到,智慧学境的创设将决定智慧学态的形成。在她看来,智慧学境应具有为学习者创建可过程记录、可情景识别、可环境感知、可社群联接等功能,促进学习者便捷、灵活和有效地学习。她认为,智慧学境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新体系的智慧载体,将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现实。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带来哪些挑战?

丨师范培养的转型与跨越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教育带来更多可能,也给身处一线的教师带来方法、观念上的挑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主持的“教育变革师范转型”环节,邀请到六位全国知名师范大学的校长汇聚云端,共议科技变革引发的师范类院校的转型与跨越。

5.png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同六大师范大学校长围绕“教育变革,师范转型”展开探讨


在信息空间的支撑下,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的经验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知识生产、传播的方式不再唯一,这样全新的知识观为破解教师教育的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认为,学校应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树立全新的知识观,教学策略也要有所改变,设置探索互联网的社区型课程,教学就是为学生建立广阔的联通搭支架。进入“人工智能+教育”的时代,教育要学习怎么用知识计算为学习者提供动态的智能联通,探索怎么用认知计算为学习者提供智能导师和计算,用环境计算的技术为学习者创设适应性的学习环境,教育人工智能应努力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教师教育提供新的课程和学习伙伴。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智能教育包括新内涵、新形态、新方法。新内涵,即思维重构。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卓越人才,并进而通过教育影响全体青年,其重要的核心就在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并从中提升逻辑、形象、批判、创造等思维和能力。新形态,即泛在价值。数学专业人员和非数学专业人员都需要掌握和应用数学思维,因为其强赋能、影响无处不在。一是具备更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更强的具象能力,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更高标准的技术工作需求;二是加速提升数学能力以及其他学科的兴趣和能力,为新时代高科技攻关提供科技人才储备。新方法,即智能升级。通过人工智能升级数学思维的传授,能锻炼出人们的兴趣和火眼金睛,从而能看到操控音体美、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背后的“数和形”。

面向未来,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认为,走进混合教育新常态,师范院校要积极凸显“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叠加效应,培养出更多的卓越教师。这要求师范院校要重视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不是物理上的“简单混搭”而是化学上进行“深度融合”。还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从“粗放帮助”走向“精准帮扶”、从“标准化供给”迈向“多样化供给”,促进“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教学”。

在重技术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师范生人文素养、社会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认为,要强化师范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一要加强师范生的社会认同感、融入感和使命感;二要加强师范生的同理心培养,要了解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并对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富有同理心;三要加强师范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表达能力。另外,师范生还要能继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就是要培养师范生了解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特点、规律,掌握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方法、策略,设计、实施激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有效活动。

丨警惕技术的不当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把握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对技术的不当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样值得警惕,要引导科技向善、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就必须要对技术有全面、充分的认识。

6.png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同嘉宾们共同探讨智慧教育新家园实践路径


教育公平是智慧教育的重要追求,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认为,面对教育公平的问题,有两种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无法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及一些弱势群体,在信息化工具使用上存在障碍。实现科技向善,需要充分关注这两种情况,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平台,以促进更大范围的教育公平。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吴晓如认为,参与教育的技术人员、工程师需要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从而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为“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撑。教育有不可逆的特点,如果技术运用不当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技术的运用还是需要相应的规则、制度加以规范。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涉及学校、教育部门、技术公司、家庭等诸多方面,要建设智慧教育新家园,就离不开各方高效的合作与协同。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认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许多技术本身需要交叉融合、需要实现协同合作,不协作则只能成为孤岛。同时,教育和技术在协同方面也要有所作为,“我们要变革教育的范式,重组教育生态。而这种生态就意味着教育人和技术人之间,以及技术人相互之间能够彼此认同、识同,并且协同发展,这对于未来的教育新生态至关重要”。关于智慧教育新家园的建设,张治认为,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方要相互走近,把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场景设计得更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另外,要从一开始就确立一些技术应用的早期规范、标准及相关的治理体系、制度,让教育跟技术一起走得更好、更稳。



重庆西南大学基础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南区行政楼
邮编:400715 邮件:jcjyjtswu@163.com
电话:023-68251794
传真:023-68251794
分享
返回